北疆蒙庫鐵礦床的成因類型和礦床構造的初步認識
摘 要: 蒙庫鐵礦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富蘊褶皺帶之中段,卡拉額爾齊斯背斜克蘭復向斜接合部位北東側之蒙庫復背斜中。 本區在晚古生代早期表現為地槽,晚古生代末期,地槽開始回返,生成一系列 NW—SE向褶皺和斷裂,伴隨強烈的巖漿活動,致使地層普遍遭受以區域變質作用為主,次為接觸熱變質、熱區域變質、動力變質及混合巖化等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,形成綠片巖相至角閃巖相產物,構成現今的 NW—SE 向線性復雜構造變質巖帶。 組成蒙庫復背斜的地層,為一套下泥盆統的中深變質程度的變質巖系。與區域地層對比軸部相當于康布鐵堡組的下亞組 D1Ka,翼部依次為康布鐵堡組的上亞組 D1Kb 和阿爾太鎮組的下亞組 D2αa 及上亞組 D2αb。 黑云母花崗巖……等巖體均為海西期產物。 阿勒泰鐵礦帶東西長約400余公里,南北寬約20余公里,已知鐵礦點30多處,其中蒙庫鐵礦床規模較大。
關鍵字: 成因類型; 鐵礦床; 磁鐵礦; 康布鐵堡組; 礦床構造; 區域變質作用; 晚古生代; 含礦巖系; 斜長片麻巖; 下泥盆統